MY.

我是那耀眼的瞬间是划过天边的刹那火焰

你知道锡绣吗?

一周一更啊,不太适应新班级节奏,二话不说,先放材料,后写感情



其实比起小说,我更喜欢这样科普类型的小说,从书店买的关于无锡的书(好多好看的但是非卖)




那就开始吧,材料很长,懒得看的直接看最后我的感情小短文总结



二编:第一次被屏…………无语,科普放到彩蛋里去了……



三编:依旧尝试把科普放出来,这次加了选自



四编:尽力了,科普还是放不进来,还是丢回彩蛋里了,对不起大家了



五编:还是改了,这样应该没问题了,让他俩对话没问题了吧?科普内容选择《遇见无锡》


———



梁溪和滨湖两位难得和平独处,两意识体就坐在一个亭子里聊天,梁溪拿个扇子扇风,滨湖拿着针在给一个手帕刺花纹



梁溪无聊的难受,看着滨湖认真的样子打趣道:“干什么呢?这么认真,这可比你工作的时候仔细多了”


滨湖没停手下的动作,只是口头怼回去:“没干什么,到是有些人平时忙的分不清东南西北,今天倒是悠闲”


梁溪知道滨湖说的是自己,耸了耸肩“其实咱俩挺投缘的”



滨湖依旧忙着手上的活“怎么说?”



“你看啊,咱俩都是意识体先不说,无锡两条重要河流咱俩都沾到了”




“……哦,京杭大运河和梁溪河啊”




“梁溪河是无锡的母亲河,自然蜿蜒,所经之处一派灵动的江南图案;京杭大运河贯通古今,积淀漕运商业文明,正好都流经我们”



“知道,京杭大运河还是我俩分界处呢”


“对,更巧的是两条河流交汇处的运河外滩,原是无锡机床厂,后被改造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。”


滨湖听到这句到是突然来了兴趣,放下手中的针线活,把自己绣了一些的精巧的图案展示给梁溪“嘿,小家伙,知道吗?锡绣”



梁溪一个白眼飘给滨湖,有些人就喜欢仗着自己岁数大点管别人叫小家伙“知道”



滨湖笑了一下“赵红育知道吗?”



梁溪点点头,又摇摇头“听当家的和锡山惠山提过,不是很清楚”



“你和新吴经开都太年轻”



“……有些人年龄大点也不见得发展多好”



“……有些人表面看着是市中心,实际上都不愿意听他的”



“……有些人看着很大,实际含水量可不少(太湖面积)”



“可以了,不用互相伤害了”




“无锡精微绣传承人赵红育的作品陈列室,就正好在运河外滩的五层旧楼里。拥有自己独立的作品陈列室”



“不过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锡精微绣传人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,这一切对于曾经的赵红音而言,是遥不可及的梦。而如今,切真实地发生在赵红育的生命中,使她在获得荣耀光环的同时,也产生了对未来的思考与期许。”



“锡绣清楚吗?”滨湖问了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

    

 “这个我熟,无锡自古盛产丝绸,是苏绣的发源地之一, 无锡刺绣因地而名,被称为“锡绣。锡绣丰富 多彩的针法和优秀的传统技艺,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风格。”梁溪几乎毫不犹豫的说了出来



“……背的还挺熟……”



“可不是,惠山天天在我耳边说这个”



“当时已过花甲之年的赵红育,仍不失江南女性的优雅与灵气,她思维敏捷,言谈举止中流露着一种委婉的自信。刺绣最能体现“慢工出细活儿”的哲理。手上一 根针,灯下十年功。数十年如一日,在绣架上流淌的时光,似乎也积淀出了赵红育淡然、平和的气质。”



“赵红育出生于1958年,当时正处于锡绣的没落期。传统工艺逐渐被新型工业取代,耗时费力的民族工艺显得有些不合时宜。懂得刺绣技艺的赵红育的母亲,也不得不放下绸缎线头,步人人民公社大生产的浪潮中。”



“赵红育读书时期,学习成绩优异,但在她十五岁初中毕业那年,老师却建议她不要读高中,学一门可以谋生的技艺。”



梁溪打断了她“等一下,这个老师是不是有什么问题”


滨湖眉头皱了一下,明显是没想到梁溪会这么问“……哎呀,当时情况是这样的呀,时代嘛”




“当时赵红育虽然不太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, 但她听从了劝说。1979年, 华慧贞连同她的学生赵红育等人,被调人无锡市工艺美术研究所,专门从事锡绣的创作和研究。

1978年,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纪元,海外游客争相前来游览这个封闭已久的神秘的东方国度。旅游业的兴起带动了旅游纪念品的消费,让日渐式微的锡绣重新焕发了生命力。

这个时候,赵红育已经掌握了锡绣的基本技法。”



“1980年, 为了让锡绣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,无锡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提出要通过唐代苏鹗所撰著的《杜阳杂编》,创新已经失传的微细型刺绣”



“失传了?”梁溪小心翼翼的问道



“嗯”



“1981年,锡绣创新课题组攻克难关,从古人智慧中汲取灵感,赵红育与其他艺术家共同努力,完成了改变自己命运、也改变锡绣命运的作品《观音》 和《百寿图》。

《观音》仅二十厘米见方,由七百多个经文组成;《百寿图》是一幅直径仅十厘米,由百余个篆体寿字绣人袍服的双面绣,作品仅有火柴盒那么大。其中的“双面绣”是对锡绣的一次颠覆性改革。过去的锡绣都是单面绣,正面光鲜亮丽,背面却布满了凌乱的线头。而双面绣的正反两面都呈现出精致华丽的立体图案。

《百寿图》最终获得了全国旅游纪念品一等奖。这次创新,让赵红育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,使她更坚信守住匠心和寂寞、一针 一线踏踏实实才是自己未来的方向,也是从这一刻起,她坚定了一生从事精微绣的决心。


赵红育不断地尝试技法创新。在继承传统的“切马聚绣”的基础上创新了“马鬃绣”,她还将“盘金绣”技法融人精微绣作品中,“盘金绣”是以前制作宫廷服饰专用的技法。除此之外,赵红育还经常从古代典籍、国画名作中获取灵感。”



“后来,1991一1993 年,赵红育参加了发绣长卷《古运河梁溪风情图》的创作工作,这件作品于1994年被评为大世界基尼斯之最(中国之最)。

赵红育的案台上常年摆放着一件精美绝伦的刺绣作品,这幅作品名叫《丝绸之路》。赵红育在她的艺术人生里不断尝试着各种精微绣技法,不断地挑战自我的艺术创作极限,每种风格和技法都能娴熟运用。她的作品无人复制,因为“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人有那种恒心去做了”。”



“在2007年北京中华世纪坛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上,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,曾亲至展厅观看了赵红育的锡绣双面精微绣演示,对赵红育的作品赞不绝口。

经纬纵横之下的坚守


在赵红育四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,她在继承锡绣传统的同时,还整理创作了一套(共八十七种)戳纱针法,这对锡绣工艺而言是一次颠覆性的革命。赵红育的艺术生涯并非一.帆风顺,她从出生至今六十余年,经历了同龄人都经历过的时代剧变,也经历了只有她自己才能体味的执着与迷茫、坚守与彷徨。


不过跟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,无锡精微绣这门技艺在光鲜的名号之下,也面临继承和发展的困境。“人未亡, 艺先绝”是很多绣娘内心的隐忧,对于这门依靠纯手工沿袭、师徒口传心授存活下来的技艺,它的传承不像基础学科那样有章可循,它需要人与时间的磨合、双手和针线的交流,它需要漫长的沉淀周期。电脑刺绣的冲击是很多绣娘心中的隐痛,时间成本使得职业化发展之路比想象的要困难许多。


虽然这不是精微绣发展最好的时代,但这份绝活儿并不是谁想学就能学,谁想传承就能传承的。刺绣人入门容易,出师太难。”



梁溪点点头“说到这个,我也知道一个人——张小珺”



滨湖笑笑“对,那就是后来的事了,你讲”


…………



“六十年风雨沧桑,一甲于春华秋实。如今赵红育的作品已经被各大博物馆收藏,无锡精微绣也被纳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”梁溪总结道



“绣娘的一生都藏在一针一线的经纬纵横里,千丝万缕、证绵不断,那是绣娘的坚守,也是对传承的牵挂,深深浅浅,绣出了江南名城的文化名片,也绣出中国传统技艺的美好未来。”滨湖表示赞同


…………


又是长久的沉默



滨湖终于放下了手里的针线活,静静看着梁溪


梁溪把那副和梁溪河有关锡绣图片展示给滨湖“咱俩都挨着梁溪河,有什么感想?”


“锡绣的没落是自然,那是时代;锡绣的重生是必然,那是匠心”滨湖把有刺绣的手帕递给梁溪



“同依梁溪河,同是一家人……不是所以人都能生在无锡,不是所有人都能学会锡绣,不是所有人能坚持下来,也不是所以人能把锡绣发扬光大……”



“无锡是古城,是要有历史和文化支撑的,也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似赵红育的绣娘才塑造了现代的锡绣”梁溪接过手帕欣赏



滨湖点点头表示赞同“文化不能没落,时代在变,锡绣也随着变,但从不失那份匠心”



梁溪河永在,锡绣永在,永远不变的那份匠心永在,这将陪伴着无锡度过漫长岁月……



自泰伯奔吴开发荆蛮之地,千年吴地文明、百年工商文化,一代又一代无锡人的赓续创造,使其焕发出独特的城市气质和精神内蕴……



锡绣与匠心与无锡同在!







评论(26)

热度(31)

  1.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